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它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
什么是霍乱?
霍乱(cholera),早期译作虎力拉,中医俗称触恶,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通常是血清型O1的霍乱弧菌所致,但是在1992年曾经有O139的新血清型造成流行。霍乱弧菌存在于水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病人粪便污染过的水。霍乱弧菌能产生霍乱毒素,造成分泌性腹泻,即使不再进食也会不断腹泻,洗米水状的粪便是霍乱的特征。
霍乱为我国法定的甲级烈性传染病,要求在发现确诊或疑似病例后2小时内上报。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属弧菌科弧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弧菌。菌体短小,弧形或逗点状,运动活泼。能发蔗糖和甘露糖,不发酵阿拉伯胶糖,皆与霍乱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对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最适酸碱度为pH7.2~7.4,最适生长温度为37℃。由于对酸非常敏感而对碱耐受性大,可与其他不易在碱性培养基上生长的肠道菌相鉴别。两个生物型有相同的抗原结构,均属OI群霍弧菌,可分为小川(Ogawa)、稻叶(Inaba)和彦岛(Hikojima)等三个不同的血清型。既往流行的两型菌株中,总以小川血清型占绝对优势,但20世纪末稻叶血清型却明显增多。本菌能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可引起患者剧烈腹泻。自然突变也是本菌的特性之一,埃尔托生型表现尤为明显。古典生物型的致病性一般强于埃尔托生物型。本菌对各种常用消毒药品比较敏感,一般易于杀灭。
霍乱弧菌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饮食由口腔经胃到小肠。此菌对胃酸十分敏感,因而多数被胃酸杀死,只有那些通过胃酸屏障而进入小肠碱性环境的少数弧菌,在穿过小肠粘膜表面的粘液层之后,才粘附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并在这里繁殖,同时产生外毒素性质的霍乱肠毒素,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结果出现剧烈的腹泻和反射性呕吐。
感染霍乱的表现
(1)轻型,仅有短期腹泻,无典型米泔水样便,无明显脱水表现,血压脉搏正常,尿量略少。
(2)中型,有典型症状体及典型大便,脱水明显,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甚少,一日ml以下。
(3)重型:患者极度软弱或神志不清,严重脱水及休克,脉搏细速或者不能触及,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尿极少或无尿,可发生典型症状后数小时死亡。
(4)暴发型:称干性霍乱,起病急骤,不等典型的泻吐症状出现,即因循环衰竭以致死亡。
霍乱的并发症
(1)肾功能衰竭 由于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和低血钾所引起,表现为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严重者出现尿闭,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2)急性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肺循环高压,后者又因补充大量不含碱的盐水而加重。
(3)其他 低钾综合征、心律不齐及流产等。
霍乱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设置肠道门诊,及时发现隔离病人,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接触者需留观5天,待连续3次大便阻性方可解除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管理好水源、饮食,处理好粪便,消灭苍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可进行霍乱疫苗预防接种,新型的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已在04年上市。